医院在承担着患者治疗工作的同时,也承载着急救的重任。从接到急救任务,到奔赴现场,每一个环节都看似平平无奇的,但经历的却是一场与死神角逐的“赛跑”。在与兖矿集团总医院急诊科只有5米之隔的就是兖矿集团总医院院前急救中心,看平平无奇的“外表”,却用着一系列现代化的制度与设备,承载着从邹城市104国道以西至济宁地界的急救任务。
12月13日,记者来到了兖矿集团总院院前急救中心,与挂号区嘈杂的声音的相比,这里显得有些“冷清”,一声声此起彼伏的电话声、紧急调度抢救的指令,却将整个“急救区域”带入了紧张的氛围......
争分夺秒,患者家里接生
“小家伙”成功出世
“院前急救工作,就是要以患者的生命安全为保证,但是里面却有着太多的突发事件。”科主任魏士海说到,各种突发性的紧急救治一方面考验着医生的急救意识,也考验着急救的质量。
“12月7日下午2点多,我们接到了一个急救任务,根据电话里的描述我们就感觉很严峻,不过还好抢救及时,母子平安。”科主任魏士海回忆起前几天结束抢救任务还有些心有余悸,“当我们赶到现场的时候,孩子及连带胎盘已经全出来了。”
赶到现场的医护人员火速分工,一方面把满身羊水鲜血的小家伙抱起,对他进行全身擦拭,用被子包裹,防止受凉;一方面对产妇的胎盘和脐带进行处理,随后把产妇扶到床上,为产妇穿好衣服,做好保暖工作;同时对产妇测量生命体征,跟产妇家属大致了解情况做好记录,并安排司机准备好担架。直至产妇及孩子具备乘车条件,迅速前往医院,目前母子均无大碍。
抢救模式向前延伸
屡屡创造“生命的奇迹”
“就在去年,我们在抢救了一名家中猝死患者,堪称生命上的奇迹。”回忆起急救工作的魏士海显得格外兴奋,照他的话说,每一份生命的成功挽救都是他们最好的奖赏。
去年,一位患者家中猝死,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兖矿总医院院前急救站立即调派人员,急救车在2分钟内迅速到达现场。医务人员到达现场后发现,患者已经面色变紫,瞳孔散大,心跳呼吸停止,无血压,心电监护示直线....
“看到患者情况后,我们立即把工伤抢救模式应用到了患者身上,无限向前延伸。”魏士海说,当时,重症医学科、心内科等专家提前赶到抢救室成立临时抢救小组,医护人员在救护车上一直在做不间断的心肺复苏,并将现场的情况传到院内,方便重症监护室的工作人员更好开展下一步工作,等病人入院后,抢救小组立即研究好方案,给与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维持有效循环,纠正酸碱平衡等高级生命支持手段,经过近一小时的紧张有序抢救,患者自主呼吸心跳逐渐恢复,经过院内治疗,患者痊愈出院,基本没留后遗症。
特色急救模式“升级+转型”
急救人员以后也要“云共享”
“不论是母子抢救成功还是让猝死患者恢复心跳,这些都多亏了我们兖矿集团总医院的特色急救模式。”科主任魏士海说,多部门协作共同抢救和无限向前延伸的抢救模式一直是兖矿集团总医院院前急救站的“特色”抢救模式,当遇到急危患者时,单靠一个科室的力量很难完成救治,从救治科室及多个科室之间,临时抽调医护人员,将医护人员带到现场,同时,提前在患者为入园的情况下将患者的情况反馈给院内医生,提前部署好下一步的工作,这样不但能提供抢救条件,还可以更好的保证患者的生命状态。
接到抢救指令后第一时间组成抢救队伍,10分钟以内到达近距离抢救现场,完成抢救患者后快速具备乘车条件,到院后瞬间开通绿色通道,保证患者的救治速度。“可能我们觉得一分钟很快,坐一会、站一会一分钟就过去,但是,对于患者来讲,每晚一分钟都是生命的流逝。”科主任魏士海介绍。
一般来说,急救工作是将需要救治的患者紧急送往医院之后进行全方位的诊疗,但是在兖矿集团总医院却给出了新的答案。“院前急救站不是要当患者的“搬运工”。” 魏士海介绍,患者急救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转运”工作,而是在急救过程中对患者进行救治,确保患者到院后能有更好的生命状态。济宁市第五届全市医疗急救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济宁应急技能大赛一等奖,这些成为了对他们技术最好的肯定。
除了将“转运”变成救治,随后开展的“云共享”救治将会是兖矿集团总医院,在急救、抢救过程中为患者“保驾护航”的另一把利器。“现在救治过程中,我们只是通过手机对患者的病情与院内专家进行沟通这些还只是片面的,只能发现表面问题,如果运用“云共享”之后,我们就可以在现场进行B超,心电图等,让院内专家更直观,更方便的了解患者的病情,指导现场救治,为后续诊疗更加快捷、方便,更好的救治患者。”(记者朱荣均 通讯员朱明环)